今年81岁的中国一拖退休职工、诗人王天奇,从1960年开始写诗,为写好工人诗歌,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。近日,记者应邀来到王天奇老人家中,听他聊在中国一拖的工作往事和写作故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王天奇老人手不释卷今年81岁的中国一拖退休职工、诗人王天奇,从1960年开始写诗,为写好工人诗歌,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。近日,记者应邀来到王天奇老人家中,听他聊在中国一拖的工作往事和写作故事。
他1958年到中国一拖工作,直至退休
王天奇,河南周口人,1958年,他从郑州的河南省第一技工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中国一拖工作。
在中国一拖,王天奇有幸见证了新中国的第一台“东方红”拖拉机开出厂房。他记得,1958年7月20日,中国一拖厂门口,一台大红色的拖拉机披红挂彩,隆隆隆地开出厂门。工人们换上新衣,欢天喜地地迎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。
进厂之后,王天奇被分到修造厂,和《记者串门》之前报道过的老诗人边玺中成为同事。
20世纪50年代,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洛阳大型厂矿,出现了许多工人诗人,李清联、边玺中、李六正、王天奇等是其中的代表。
“从1955年到1965年,中国一拖逐渐形成了‘拖厂诗群’,主要成员有十几人。”王天奇回忆道,当时,他们一边造拖拉机,一边创作了大量战天斗地的诗歌。
让人钦佩的是,为了写好工人诗歌,王天奇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,直至1987年被调入中国一拖老干部处工作。
“我在工作之余,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。”王天奇说,他认为写作来源于生活,他坚守生产一线,就是为了体验和观察工人的生活,给写作寻找不竭的源泉和动力。
王天奇发表作品的样刊和文集记者看到,王天奇写过《工厂的早晨》(组诗12首)、《钢厂的黄昏》、《锻工房之夜》和《工厂女工》(组诗4首)等工人诗歌,用诗歌记录工厂生活,赞美工人,尤其是“不让须眉”的女工。
[1] [2] 下一页 尾页标签:
今年81岁的中国一拖退休职工、诗人王天奇,从1960年开始写诗,为写好工人诗歌,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生产...
昨日,“小小领读者·点亮中国心”朗读大赛老城区总决赛举行。本次大赛由市委宣传部、市文广旅局、市教...
国庆节期间,洛阳市将投放政府储备肉,市民可到20个投放网点购买低于市场价的储备肉了。
29日下午,“河南这十年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洛阳专场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。
29日下午,“河南这十年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洛阳专场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。洛阳市委副书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