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天天微资讯!1986年就与牡丹培育结缘的董苗菊:“相伴30多年,牡丹早已融入我的生活”(我与花会的故事)

  • 2023-03-03 09:01:29 来源:洛阳网

董苗菊今年60岁,是中国国花园副高级工程师。从1986年参加工作起,她就与牡丹培育结下缘分。

董苗菊在查看牡丹长势


【资料图】

“你看,这片牡丹已经进入立蕾期了。”日前,在中国国花园,董苗菊一边观察牡丹长势一边对记者说。

董苗菊今年60岁,是中国国花园副高级工程师。从1986年参加工作起,她就与牡丹培育结下缘分。

1986年夏天,董苗菊从当时的豫西农业专科学校(现已并入河南科技大学)毕业后,进入王城公园工作。“因为学的是农学专业,我被分配到了花房班。”她说,当时王城公园有100多名园艺工人和十几名技术员,班组分得很细,除了花房班,还有菊花班、草花班、大地班和牡丹试验班。她所在的花房班,主要负责温室花卉和催花牡丹的养护工作。

“公园有不少从南方引进的植物,冬天得把它们搬到大棚里过冬,催花牡丹就跟它们‘住’在一起。”董苗菊说,那时的催花牡丹,品种远没有现在丰富,主要是洛阳红、乌龙捧盛、赵粉等。催花工作从春节前两个月开始,到了春节,公园会举办迎春花展。那个年代,催花牡丹在年宵花市场上比较少见,所以董苗菊和同事们催发的牡丹十分受欢迎,很多市民携老带幼前来观赏。

1987年,是董苗菊参与牡丹花会相关工作的第一年。当时,洛阳牡丹花会的名气已经很大了,为应对如潮的游客,董苗菊和同事们都被临时抽调去卖票。临时票房就设在公园大门口,售票桌子一字排开,前面用脚手架围出安全距离,由于人实在太多,脚手架都被挤变形了。

“一张门票好像卖5毛钱,我们这群搞生产的年轻人没有卖票经验,经常算错账。”董苗菊笑着说,当时她和同事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六十元,有人不小心算错了账,还要赔进去一些,但即便如此,大家依然很兴奋,第二天还争着抢着去卖票。

2006年,董苗菊从王城公园调到中国国花园,主管生产工作。虽然此时中国国花园刚建成不久,但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牡丹专类观赏园,园内牡丹品种超过了1000个。董苗菊回忆,中国国花园在建园时,由于土层被大货车来回碾轧,导致其既不透气也不透水,影响牡丹长势。她和同事们费了很大功夫把牡丹挖出来,深翻换土后再种回去,后来经过精心养护,这些牡丹越长越好。

早在建园之初,中国国花园就通过引进早中晚开品种、物理控温等办法来延长牡丹观赏期。董苗菊说,当时最常见的措施就是搭建塑料大棚,但受限于技术条件,园内整体牡丹花期只能延长3天左右。如今的中国国花园,仅自动控温大棚就有多个类型,去年还新建了洛阳首座大型智能控温牡丹花棚——锦绣馆,凭借先进的智能控温技术,馆内牡丹花期最多能延长15天。

今年10月,董苗菊就要退休了,她说:“相伴30多年,牡丹早已融入我的生活,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即将举办,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。”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牛鹏远 实习生 崔璐 文/图)

标签:

推荐阅读

天天微资讯!1986年就与牡丹培育结缘的董苗菊:“相伴30多年,牡丹早已融入我的生活”(我与花会的故事)

董苗菊今年60岁,是中国国花园副高级工程师。从1986年参加工作起,她就与牡丹培育结下缘分。

世界动态:17岁女孩因病截肢,社会各界积极救助

近日,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带领儿童福利科科长杨志强、嵩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等一行6人,到河南科技大学第...

升温按下“快进键”,全面挺进“20℃线”

今日洛阳多云转晴天,气温5℃~20℃。

焦点信息:贾铁:独具匠心拍花心(影像见证四十载)

我曾任《豫西日报》主任记者,1960年参加工作,从摄影专干到新闻摄影记者,我一生只干了一件事——摄影。

天天快资讯:涧西区将打造全省养老服务标杆

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县区两会上了解到,今年,我市多个城市区聚焦群众关心的问题,制定有温度的民生措施,...

猜您喜欢
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凡注明"转载来源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亚洲房产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烦请联系。 联系方式:8 86 239 5@qq.com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

商业